由科技部主编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8)》已于2019年5月发布,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反响,为进一步扩大影响,现采撷部分亮点内容以展示我国科技人才工作的成绩。今天推出第三部分——地方篇。
《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8)》对各地方人才工作进行展示,系统介绍中国科技人才发展全局,全面总结地方人才特色工作,并将各地人才工作单独组成“地方篇”附后,详细介绍各地目前开展的人才工作。
近年来,各地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市、区)战略,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培养引进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促进跨区域科技人才流动,引导科技人才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地方科技人才队伍稳步扩大
全国 R&D 研究人员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但是分布不均匀,从全国 R&D 研究人员在各地区的分布来看(图 1),2017年,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 60% 以上的R&D 研究人员;东北地区 R&D 研究人员占比最少,仅占全国总量的 7%;中部和西部地区 R&D 研究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 17% 和 15%。
图1 2017 年全国 R&D 研究人员区域分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8)》。
从2017年全国各地方 R&D 研究人员总量来看(图2),江苏省 R&D 研究人员总量居全国首位,超过 20 万人年;R&D 研究人员总量在15~20万人年的有两个地方,分别是广东(19.45万人年)和北京(16.35万人年);R&D研究人员总量在10~ 15万人年的有两个地方,分别是山东(13.05万人年)和浙江(12.44 万人年);R&D 研究人员总量不足 1 万人年的有 5 个地方,分别是新疆、宁夏、青海、西藏和海南;有 21 个地方的 R&D 研究人员总量在 1 ~ 10 万人年。
图2 2017 年全国各地方 R&D 研究人员总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8)》。
二、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工作
各地结合自身特色和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试点示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服务保障等政策措施和一系列人才计划(工程、项目),引才、用才、留才同行,本土、海外并举,统筹了高、中、初、储等各类人才全面部署,统筹了经费、任务、条件、团队、服务等各个环节,为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做出了宝贵探索。
1.以组织保障确保人才优先发展
按照中央部署,各地方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改革管理体制,统筹科技资源,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除组织部门外,各地财政部门也积极参与相关人才政策的研究、制定,不断加大对人才引进、培育和环境打造的支持力度,为人才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政策落实提供坚实保障。与此同时,多个省份还借助网站、报刊、微博、微信等媒介,以及宣讲团、培训班、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宣传解读中央及本地科技人才政策的精神和主要内容,大力宣传典型人才案例和人才工作经验,扩大人才表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人才荣誉感和归属感,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将各类人才团结凝聚到党的事业周围。
2.以人才计划为抓手促进地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各地方在积极推进落实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同时,围绕重大战略决策、产业发展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需求,设置了相应的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如北京市启动“海聚人才工程”、广东推行“珠江人才计划”、山东实施“泰山学者工程”、内蒙古实施“草原英才工程”等。这些人才计划包括顶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各类创新人才,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各个环节,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卫生、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2012年以来,各地通过人才计划共培养引进人才约6万人,主要包括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科技创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及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人才等。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着力培养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着力培养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安徽、云南、贵州等中西部地区则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通过院士工作站、本地院士培养等吸引高端人才。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集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统筹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3.立足本地发展需求确立重点引才范围
全国大半省份 60 余城市出台百余次政策,多维度吸引人才,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不同的省份和城市呈现出不同的人才吸引格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大多围绕高端人才出台特殊的引才、用才、 服务等政策。部分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紧跟一线城市,密集出台一系列人才改革发展人才政策,目标人群既包括高端人才,也包括大学毕业生、专技人才等在内的普通人才,出台了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政策。
4.探索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
近年来,部分地区积极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建设,地方政府通力合作,使人力资源配置与产业发展相适、与功能定位相合。2017年,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 年)》,这是我国首个跨区域人才规划,也是首个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将以 13 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在 2030 年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2018 年 3 月,沪、苏、浙、皖人社厅(局)共同签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省一市力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聚才、合作双赢”,推出了人才服务协同计划、人才流动合作计划和人才发展推动计划三大行动计划。广东省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发展,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专项,加强港澳引才借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攻关技术实施方案》,借力港澳人才资源开展广东省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核心技术攻关,建立湾区一站式、综合性人才工作平台,推进人才往来便利化和协调创新,促进湾区人才融合发展。
5.探索多样化柔性引才引智方式
各地方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探索破解区域引才难题。在院士专家西部行、“周末工程师”、校企合作等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推出柔性引才新政策,为柔性引才提供新思路。
6.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
全国 31 个省(市、区)均设立了培育青年人才的相关支持计划、工程,通过扩大支持范围、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营造制度环境,更大程度、更广领域加大本地区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为青年人才迸发创新创造活力提供平台。
7.搭建各类创新事业发展平台
多个省(市、区)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丰富多样的人才培养集聚载体,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是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促进人才创新创业。二是以产业发展凝聚、培养和使用人才。只有好的产业环境,才能让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以科技创新高地汇聚人才高地。部分地区依托地位优势、产业特点和科技发展基础等基本条件,积极建设科技创新高地,汇聚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8.创新科技人才服务模式
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推进科技人才专家库建设,全面提升保障性措施。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高层次人才保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加大资助扶持力度,勠力打造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大部分省(市、区)积极设立“人才专项经费”,给予人才一次性奖励资金,各高校、院所、企业等用人单位为人才提供科研配套经费,此外,针对高端人才安家、落户、就医、出入境、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工商登记等事项开展绿色服务通道,并提供金融服务,为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真正实现让人才潜心学术,无后顾之忧。
9.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引进
政府和企业一直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引才的主体,近两年部分地区开始借助专业的社会组织来吸引更多、更好的科技人才。重庆市成立了全国首家“猎头基地”,以市场化手段,推动猎头行业发展,大力引进人才,培育孵化猎头企业,扶持重庆市猎头行业发展,形成产业园发展特色,建设特色项目。为了吸引猎头机构广纳人才,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先后出台了入园企业引才奖励办法、猎头基地优惠政策等,对入驻猎头机构将从房租、装修、引才3个方面进行补贴与奖励,引才奖励上不封顶。
10.推动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等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服务支撑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实现精准脱贫,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各地方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快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科技人才兴农强农,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单位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服务,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