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以网上大会为主要形式,依托大会官网平台,设置“深圳论坛”“虚拟展厅”“项目对接”“线上招聘”“主题活动”等功能服务区,线上举办开幕式、深圳论坛、展览洽谈、项目对接、人才招聘、主题活动等。
大会虚拟展厅以区域发展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展示各省区市落实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的政策、举措。本篇向大家重点推介的是虚拟展厅-区域协调发展展示专区-“东部现代化板块”:山东威海。
01关于威海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总面积579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0.7万。
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现辖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设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南海新区。
2021年生产总值3463.9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6. 88亿元。
威海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企业创新指数居全省第1位。
威海积极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生态,组建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构建“1+4+N”创新平台体系,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86家,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232人入选国家和省重点人才工程,“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一个创业梦”的创新品牌更加响亮。
02发展成果
近年来,威海市按照“深耕日韩,拓展欧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思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科技合作。
引进转化了一批优质国际创新资源,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平台23个,累计承担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70余项。打造了“中韩创新大赛”“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等由省政府主办的品牌赛会,达成合作协议100余项。
连续18年举办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系列会议,促成合作380多项,推动本地膜相关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
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著名大学和企业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创新对话”,科技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集聚国外高端智力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在全省试点建设首家外国专家驿站,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和路径,以服务促集聚,以集聚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驿站启动建设两年来,整合公共服务事项24项,开展专题活动17场次,集聚506名外国专家、183个海外创新项目,在威海创新创业外国人才超过1600人,居全省第3位。进站外国专家实施科技项目41项,获知识产权117项,实现经济效益4.62亿元。
深入实施“威海英才计划”升级版,分领域制定“产业工程特聘专家”“海洋产业领军人才”等21项人才工程与13项支撑措施,形成高层次领军人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基础后备人才相互衔接的“1+N”支持体系。
培养校地合作人才总数达到90名,承担省级以上创新项目113项,获知识产权267项,研发突破共性技术68项,实现销售收入8.95亿元。
03活动规划
活动背景:为进一步拓宽外国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渠道,积极搭建招才引智服务平台,带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期间,拟重点面向日韩等国家组织举办2022年外国专家驿站齐鲁行活动。
活动时间:从4月份开始,贯穿全年
活动方式:分产业、小批次、精准性、线上线下结合
活动内容:持续开展外国专家“云上荟”“大讲堂”“主题行”“专题研讨会”等活动,组织日韩高层次外国人才与重点企业、园区、重大研发平台等进行线上交流、线下对接,推动人才、项目、平台等多维度的深度交流、对接与合作。
活动规模:邀请日韩等国专家40-50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前期系列对接活动和创新合作大会。
覆盖领域:立足地方特色产业,重点围绕智慧海洋、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
联系电话:0631-5819719
04未来规划
威海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持续用力,建设高水平区域创新中心。
1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深化提升“1+4+N”创新平台体系,突出医疗器械、碳纤维、海洋生物等优势领域,引进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建设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支持骨干企业牵头构建多方参与、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设立“飞地”研发机构。
2开展高效能创新合作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先进材料、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充分发挥山大(威海)、哈工大(威海)等驻威海高校创新“动力源”作用,推动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深入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在威海转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源源不断注入金融活水。
3集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紧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谋划布局人才链,积极探索柔性引才、“人才+资本”引才等新模式,精准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经营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让各类人才引得进、能创业、留得住。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加快外国专家驿站建设。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增强城市吸引力,让城市更青春、更活力,让青年更有为、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