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如期举行。当天,深中南山创新学校党总支书记钟蔚涛参与大会并做客大会新闻中心直播间,以“构建教育生态·培养创新能力”为主题,分享他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观点、新理念。
钟蔚涛,现为深中南山创新学校党总支书记,曾任深圳中学体系负责人、年级长、年级主任、西校区综合事务办主任、督导评估部主任等职。在数十年的教育工作中,钟蔚涛多次在省、市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完成人教社立项的国家级课题。得益于优秀的工作表现,他先后获得深圳市高考先进个人、深圳市市委教育工委系统基层一线优秀党员、深圳市“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深圳市优秀教师等荣誉。
培养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
因材施教,一直以来都是义务教育培养的参照和蓝本。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减负以及各项政策的出台,只按照教材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就略显不足,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智力成长、思维塑造并不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何才能在传统教育中找到新思路?钟蔚涛表示,“义务教育阶段要培养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他强调,“我们的新课标已经提出新的理念,每个学科需要拿出一定的比例进行跨学科的融合,进行项目式的学习。就目前的教育来说,这对于我们以往的师资培养以及课程的编排等方面,都会存在着不小的挑战。”
围绕这些挑战,深中南山创新学校也在积极应对。钟蔚涛说道:“目前,我们学校主要围绕着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困境进行了探索。在探索中,我们发现,第一个最大困境就是学习的场所。传统的学习场所就是在教室、课堂里面去听老师讲。围绕着这样的困境,我们学校创新地将整个学校都变成教育的场所,开创了泛在学习空间。何谓泛在学习空间?就是让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直接点说就是我们把学校内的场所,比如说架空层、走廊、墙壁都开设成学生的学习场所。第二个困境在于课程资源,目前我们大多的学校都只是使用国家指定的教材,想要创新就得打造一个综合性的融合课程。针对课程融合,我们学校,一方面,将不同学科的内容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把这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统整。另一方面,也与家长携手共同研发适合于孩子们比较长期,有系统性的课程。”
成果化展示助力创新思维培养
有了好的教育模式,才能结出丰硕果实。近年来,在深中南山创新学校的不断推动及努力下,该校师生在科创领域收获喜人,特别是朱泽远同学获评“全国科技创新少年”更是侧面印证了学校创新教育模式及理念正确性。
钟蔚涛告诉记者,“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从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才会让学生坚持下去,从而实现创新思维的形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即成果化展示。”
钟蔚涛说:“现在,学校创新氛围浓厚,我们不仅举办一些未来城市设计、信息化的比赛,我们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了激光切割机等一些先进设备,协助学生们发散思维,创新创造。在学校的推动下,学生们纷纷爱上了这种有动手、有收获的教育模式。”
谈及未来发展,钟蔚涛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未来学校将会通过更多的课程资源,更多的学习平台和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去自己动手体验,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疑问,通过查阅资料,通过自己的动手的方式去获得结果,从而得到思维的突破,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同时,他也坦言,“创新性、突破性的思维培养不会只瞄准少部分的学生,对于深中南山创新学校来说,真正要做的是将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普及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学校里面获得思维提升。”